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刘连玫
农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历经百年风雨,新中国成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青岛农村经济社会焕发勃勃生机,农民生活日新月异,奋斗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。
市统计局梳理历史数据显示,土地改革的成功,让农民实现了期盼已久的梦想;改革开放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,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特别是进入 “十三五”以来,青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、乡村振兴作战攻势和突破平度莱西攻势,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,积极实施富农工程,率先实现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定位,一幅“三农”发展的璀璨画卷徐徐铺陈。
1949年之前
靠天吃饭 无法自足
新中国成立前,青岛农业基本 “靠天吃饭”。青岛地区气候温和,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,但由于靠山临海,旱薄土地面积较大,且地下水贫乏,农业生产也面临诸多不利影响。20世纪30年代,由于耕作技术落后、管理不善、财力不足等原因,青岛地区的粮食、蔬菜、水果等农产品及劳动力资源远达不到保障本地需求的发展水平,青岛市区所需要的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从市外购买来维持。
20世纪40年代,青岛蔬菜生产有了专业经营户,并形成一定规模,但农业整体落后的状态未有改观。
1949年-1978年
完成土改 恢复发展
从1949年到1978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青岛农村经济社会获得了恢复性发展,实现了从“耕者有其田”到人民公社体制的社会主义改造。
新中国成立后,青岛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,到1952年基本结束。这几年,青岛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.9%,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。为帮助农民摆脱困难,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,我市农民广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。到1956年,青岛农村成立12.2万个互助组和78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,有80%以上的农户近85%的土地加入互助组、合作社,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。1958年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。1962年颁布 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》,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实行“三级所有、队为基础”的集体经济体制。
1978年,青岛农业总产值12.15亿元,是1949年的7.4倍,年均增长7.1%。
1979年-1992年
农村改革 生产提效
1978年12月,改革开放拉开序幕。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,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,农业生产效率提高,农村经济迈向快速发
展的轨道。这一时期,青岛农林牧渔增加值从1978年的8.73亿元增加到 1984年的 19.7亿元,年均增长14.5%。
1985年以后,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,农村改革的重心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、培育市场经济。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。1992年,青岛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3.92亿元,是1984年的2.2倍。
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,一批剩余劳动力走出耕地,在非农产业领域寻找出路,推动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二、三产业迅速崛起,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。到1992年,青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9元,比1984年增长1.3倍,年均增长10.8%,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2元,恩格尔系数下降8.3个百分点。
1993年-2010年
市场调节 农民增收
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,改革进入新阶段。自1993年起,青岛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全面确立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全面稳定的提高。2002年,我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45.94亿元,是1992年的3.3倍,年均增速12.8%。乡村从业人员254万人中,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52.8%,比1992年提高14.8个百分点。从1993年至2002年,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破2000元、3000元和4000元三个整数关口,至2002年达到4195元,比1992年增长3.1倍,年均增长15.1%。
自2004年起,以农民增收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、新农村建设、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,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。2010年青岛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76.99亿元,是2002年的1.9倍,年均增长8.3%;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,达到10550元,比2002年增长1.5倍,年均增长12.2%;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3.8%,比2002年提高40.2个百分点。
2011年-2020年
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
“十二五”时期,青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,以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、“蓝色粮仓”建设为着力点,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,农业“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现代化”水平进一步提高。2012年,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.3%。
进入“十三五”以来,青岛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,积极实施富农工程,“三农”发展迈上新台阶。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53.21亿元,是1978年8.73亿元的51.9倍。
农业生产稳步增长。2020年,在抗疫情、保春耕,克服干旱、倒春寒、风雹等不利因素影响下,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04.6万吨,连续三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,分别是1978年的1.6倍、1949年的4.2倍;蔬菜产量达到655.8万吨,连续四年稳定在600万吨以上;水果类产量116.5万吨,分别是1978年的14倍、1949年的116.5倍;水产品产量101万吨,是1978年的7.3倍、1949年的74.8倍。
农村居民持续增收。2020年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37万元,比2015年增长41.4%,年均增速7.2%;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.36:1,比2015年降低0.05。2020年青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.6%,较2015年下降1.3个百分点。
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青岛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,2020年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8%,无害化卫生改厕普及率达95%,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全覆盖。建设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476个,23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,美丽庭院示范户村庄覆盖率达到100%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,基本实现全市村庄通户道路硬化,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5%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青岛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,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精准到户、精准到人,开发式扶贫与“兜底”式帮扶并举,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联动,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。2014年,青岛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35户、63887人、省级贫困村200个、市级经济薄弱村310个、经济薄弱镇10个。2016年底,贫困户全部脱贫;2017年底,贫困村全部摘帽;2018年底,经济薄弱镇全部出列。从2018年开始,青岛市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提升阶段。眼下,青岛正聚焦“农业更强,农村更美,农民更富”,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径,促进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。
务农重本,国之大纲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党中央始终把解决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着眼未来,青岛要在率先发起乡村振兴攻势的基础上,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以改革开放为动力,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展现应有的青岛担当。